生物识别技术的大力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早在科幻片中我们就时常看到许多依靠生物识别概念的场景出现,这也给予现实的人类社会发展一定的研发灵感。人类的科技发展速度在过去半个世纪是相当惊人的,甚至超出了预期。
关于生物识别目前最常见的就是手机中的指纹解锁和面部识别解锁,这两个解锁方式有着比密码解锁更方便更快捷的体验优势,它代替了原有的传统密码解锁,也因此成为现在手机解锁的主流方式,生物识别技术在近两年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 然而这个十分先进的技术在安全方面与传统密码解锁相比是否更具有安全性和易用性呢?首先生物识别就是人体的生理特征,它对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结合多种相关的高新技术进行身份安全鉴别、配合智能感知原理和人机交互等原理综合计算达到效果。 那么生物识别是什么原理呢,我们就以目前流行的场景作为例子分析一下。起初人脸识别靠的是识别面部关键点,被形象地概括成“大圆(面部)+小圆(瞳孔)+三角(鼻子)+椭圆(嘴)”模式。而发展到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人脸上捕捉到3万多个特征点,可以适应诸如光线变化、实时移动的受限场景。其中,最优的系统识别率在样本数字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达到99.84%的准确率,错误验证率也控制在0.16%,大大超过了人类的识别程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广泛应用,刷脸支付、刷脸门禁、刷脸解锁、刷脸取款、刷脸入住等,在所有需要身份验证和身份识别的场合,人脸识别技术都能发挥出极大的想象力。它识别过程友好、快捷隐蔽,被普遍认为有可能取代钥匙、银行卡甚至身份证等。这个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不断的拓宽,同时所面临的安全考验也在逐日增加,毕竟它所保护的不只是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甚至包含了用户的个人资产信息。这个技术的痛点已经从可用性升级到了可保障的安全性。 去年央视“3·15”晚会上,主持人在现场用一名观众晒在微博上的自拍照,成功通过了某手机应用的安全验证,引发了大众对人脸识别的担忧。人脸和其他生物特征数据之间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它们可以远距离起作用,这意味着我们在网上自拍或在街上走路时,都有可能不自觉交出了自己的个人信息,而且不知道它们会不会被滥用。这个就牵扯出另外一个社会问题,技术无罪,可是用技术犯罪该如何去控制。所以生物识别的安全性还需要更深度的去研究,人体的组成元素是有限的。但是把这些元素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算法来实现这一技术的安全性是必要的。算法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有机密码被破解,这个或许就是下一阶段生物识别的研究方向。 当下随着摄影摄像设备迅速普及,发达地区的科技化生活方式已真正进入“弱隐私”时代。这就要求相关的企业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快规范行业标准的步伐,使用“脱敏”等技术手段来保护所采集、储存的公民隐私数据安全。 尽管通过生物识别的解密方式在易用性方面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一个多媒体文件就能留下用户生物特征的信息,或许就是这一张照片或一段影像就可以轻易地进入用户的私人设备,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可见在技术发达的今天,协同而来的也会有威胁的到来。科技的发达程度与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应该同步,这才是历史最优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