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员

- 积分
- 83
- 金钱
- 83
- 注册时间
- 2013-4-2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下面是我的一些收获,如果某位大神已经知道了,感觉这是小儿科(我也感觉我有时犯的错误就是小儿科的低级错误),请批评我,给我指指路哈,目前正在迷茫中。。。。。。
一、首先就是感觉不要简单的把数电的思维简单的运用到模电当中去。虽然我开始分析电路(这个是电机控制电路,说白了也就是开关电路)的时候整体的把握就是一个数字电路的模型,无非就是电路的开和关,所以也就感觉没那么玄乎,不过真正做起来,我才知道那其实也是个模电电路。或许模电和数电的区别就在于中间的那个界限吧,超过了就无需考虑电流和电压的大小了,就是简单的0和1了。但是这个电路中的各个电阻是有很多种的,从10欧到213K不等,所以就不能简单的只考虑开关信号。在做的时候明显的表现就是从单片机中输出出来的PWM波不能打开和关闭三极管开关电路,当然这也涉及到上拉和下拉电阻的问题,这里我先不说它。这就要调整电路中的电阻了,对于变换电阻和其他东西我也想说,思考真的很重要;先想想电路的问题在于哪个地方,然后再定点去更换和调试,这样调试电路的效率会高很多,成功率也会很大。这个系统中遇到的问题我都是这样解决的,亲身证明,效果很好,哈哈。现在的电路虽然还有一些问题就是上桥MOS管明显比下桥发热严重,我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但相比之前PWM波不能打开三极管我一头雾水,现在知道了问题所在的大概位置。这些问题的解决还得需要专家,哈哈,我还是菜鸟,不得不看着它干捉鸡了。。。。。。
二、这次的第二大收获应该就是上下拉电阻的问题了。之前做东西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上下拉电阻的作用,对于它的具体阻值方面还没有系统的认知,所以导致了这次我的自作孽,亲手拿着小镊子头把我敷好铜箔的板子给硬生生的分离出来一个长方块。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没考虑到上下拉电阻的性质。本来51单片机P0口有内置上拉电阻,不过我为了保证电机开关电路在不动作的时候保持常闭状态就把P0口一半用了上拉,一半用了下拉,结果可想而知,单片机输出的波形就是不对,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引脚坏了呢(这里不得不说一下STC单片机的质量。那个51单片机跟了我三年多了,刷了不知多少遍,时间长了,所以我怕它坏掉,认为是引脚坏了,最后证明是我脑袋短路了T_T,STC质量还真不错),最后知道是上下拉电阻设置有误。所以,我就想说,真的,单片机的上下拉电阻很重要。首先你要知道你所用的主控芯片是否有内置上下拉电阻(要知道之前我都是不怎么关注这些问题的,现在知道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有的话要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知道什么类型的之后,你还要知道它的阻值,也就是单片机IO口的驱动能力,因为单片机的驱动能力和上下拉电阻息息相关,上下拉电阻设置不对,下级电路就不能正常的开关。同时也是驱动能力的问题,在做电路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用的单片机IO口的驱动能力的大小,以及下级电路所需的驱动能力,如果不匹配还要对上下级电路做调整以适应二者的相互需求。
三、这句话是之前从一个牛人的文章中看到的,现在也确实感叹他的话的正确性,也就是电路最重要的是系统,整个系统要匹配和稳定。我的理解就是上下级电路要做好阻抗匹配,前后衔接。最好知道每个支路的电流和每个节点的电压,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自己的电路,也能把自己的电路做到更好。 也就想到了刚进实验室的时候老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至今还感觉听他一堂课,胜读模电书啊),他就是强调对于电路的手算能力,也就是能把电路的支路电流和节点电压给明确计算出来,这样才能自己设计电路。是的,否则,我们永远都是COPY AND PASTE。
四、最后,做东西之前最好把接口留足吧,我当时没考虑到那么多,就按照自己的需要留了几个自己需要的接口。谁知现在老师还让我把转速和电流显示出来。。。。。。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啊。 |
|